元宇宙网:用數字技術為城市建設賦能

AI2年前 (2023)更新 admin
118,452 0
元宇宙网:用數字技術為城市建設賦能

六月九日,兩江區禮嘉慧館,第六屆山水城市可持續發國際論壇舉。記者張錦輝攝\視覺重慶

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數字技術這個新動力。目前,我市正全力推動數字重慶建設開好局、起好步,如何以數字化賦能現代化新重慶建設?

6月9日,第六屆城市可持續發展國際論壇在重慶舉行,國內外院士行業專家為代表的“智腦”們匯聚一堂,圍繞“數字化引領區域城市一體化”主題,為重慶城市高質量建設獻計獻策。

打造名城,數字技術大有可為

“重慶名山眾多,水資源豐富,水環優良,具有建設山水城市的獨優勢。”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原副主席賴明認為,應做好智慧城市建設的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創新慧城市的建設模式,實現標准先行、資源共享,讓更多先進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智慧城市發展提供支撐。

工程院士、科學技術部原副部長黃衛看來,重慶的建橋史就是一部生動的城市發展史。未來更應搶抓數字技術這個機遇,堅持科技人文並蓄、創新與內齊抓,進一步塑造山水城韻。

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教授王建國表示,數字時代為城市設計提了生態整體優先的綠色技術方法及實施路徑。近年來,重慶進行了富有詩意和有節制的城市建設。未來應該更加注重城市的綠色設計,讓城市在數字化時代實現跨越式發展。

大數據智能化段優化資源配置

論壇上,院士、專家們還紛紛建議,要大數據智能化手段助推資源共享,從而在城市建設中達到優化資源配置的目的。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鄧文中認為,數字經濟正推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深刻變革,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的關鍵力量。數字技術的影響不應只是業行為,在工程、制造等領域也有深刻影響。

中國工程院院士、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周緒紅表示,“雙碳”景下,風力發電成為我國發展能源的重要選擇,要注重以數字技術為支撐,加大裝配式施工、工業化生產等智能建造技術在風電工程中的應用,發鋼—混凝土組合結構與混合結構等技術不失為明智之舉。

在重慶山水城市可持續發展中心長楊進看來,隨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日益成熟,在現代城市建設中,們應該積極利用大數據、智能化手段加強區域間的協同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化配置。

營造更多可感、可及的美好生活

數字重慶建設,不僅需要推廣先進科技,更需要以良好的生活環境為市民營造更多可感、可及的美好生活。本次論壇上,院士、專家們還為重慶建設更有溫度、更有質感的城市貢獻了“點子”。

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亞洲開發銀行知識管理和可持續發展原副行長Bindu N.Lohani認為,城市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重視環保問題,構建綠色、環保氣候友好韌性以及宜居的城市。

國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國倫敦大學學院交通研究主任Nick Tyler表示,城市規劃中的人性化因素,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未來,算力的進步將使更多技術在減少氣候危機對人類的影響、對城市的影響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新加坡宜居城市中原主席、新加坡市區重建局原局長兼總規劃師劉太格表示,關注智慧城市建設,要注重規劃的精准性。城市功能完善了,環境好了,就能贏得市民和游客的認同。

院士、專家訪談>>>

中國工程院院士、科技部原副部長黃衛:

城市可持續發展要注重大原則

重慶如何以綠色低碳行動助推城市可持續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科技部原副部長黃衛提出,重慶作為城市綠色低碳發展的先行者,要進一步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應當注重大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打造“麗經濟”。推動城市集約內涵式高質量發展,持續加強城市建設的集約化規劃導向,形成城市生活產業、生態、人安全的有機結合,實現綠色低碳與城市建設相向而行。

優化創新發展,培育戰略科技力量。堅持科技引領、創新驅動,為知識與技術架起創新的橋梁,讓創新賦予城市建設的動力,保証科技引領與技術創新的核心地位,保証科技創新網絡的開放與共享,以高質量的創新平台高效率的協同機制、高水平的創新主體激勵全社會創新創業。

堅持關鍵技術攻關,使降碳行動落到實處。要在智能微電網建設、綠色電力的管控、區域碳排放的監控、固廢循環利用及其配套綜合系統搭建等領域強化攻關,探索出一套完備的減碳排放關鍵技術,助力城市可持續發展。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鄧中:

用好數字孿生、元宇宙技術賦能數字經濟

建設“數字重慶”,如何夯實數字經濟“底座”?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鄧文中認為,目前數字技術中數字孿生和宇宙比較熱門,用好上述技術,可以讓世界更好地互聯互,為數字經濟發展賦能。

鄧文中說,隨著通信等技術不斷發展,電腦的內存和速度增強,人們利用多維BIM建筑信息模型)、CIM(城市信息模型)和GIS(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就能實現管理、設計、施工和運營過程一體化。

數字孿生技術是利用數字創造一個孿生的虛擬空間,鄧文中認為,這種技術對橋梁、建筑、公路等領域的運維幫助很大。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我們在重慶可以約上在南非和國的工程師,一起去體驗一次美國舊金山金門大橋在大風下的振動。這就是數字技術賦能的結果。”鄧文中說,元宇宙是一個半虛擬的、可以與其他人互動的場景,未來元宇宙的技術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中國工程院院士、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周緒紅:

發展智能建造技術有利於風電產業降本增效

風力發電是重慶能源結構轉型的重要抓手,如何實現降本增效?中國工程院院士、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周緒紅表示,運用數字技術研發鋼—混凝土混合結構推動風電工程的技術創新,可以促進風電資源的高效利用。

周緒紅介紹,隨著我國陸上風電面臨單機容量不斷增大、輪轂高度顯著提升、葉片長度持續增加,塔架結構成為保障風電機組全運行的關鍵,風電發展必須解決支撐結構的關鍵技術問題。

如何解決這個關鍵技術問題?周緒紅表示,重慶大學借助數字技術,創新研發了鋼管混凝土塔筒轉接結構和預應力鋼管混凝土格構式塔架。上述塔架上部採用純鋼結構,下部採用預應力鋼管混凝土格構式柱,實現了工業化制作、裝配化安裝。初步測顯示,新型結構與混凝土圓形塔筒相比,可降低成本約15%,后期還有很大優化空間,是實現風電產業降本增效的重要途徑,對風電進入“平價”時代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建國:

重慶要做好綠色城市設計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教授王建國看來,一座城市要發展壯大,一定要依托自然環境、人地和諧,因此一定要基於生態環境承載力劃定城市發展底線,做好綠色城市設計。

如何做好綠色城市設計?王建國認為,綠色城市設計根植於地域性的生物氣候條件,遵循生態學的適應與補償原理,提倡不同城市因具體時空位置和生氣候條件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結構、形態和建筑征。過去,重慶人順應當地的地形地貌和氣候條件,打造了獨一無二的城市形態和建筑風格,這些城市建設的經驗和智慧,在今的重慶城市建設乃至綠色城市設計時,依然可以將之容納、吸收進去。

他建議,重慶在推動城市發展壯大的過程中,一定要考慮自然生態系統和人工系統的和諧與協調,順勢而為。既不能簡單地“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也不能一味建造高樓大廈、玻璃幕牆等現代化建筑。“形式追隨自然”、“以水定城”、“形隨流定”等“生態足跡確定城市規模”的原則,應成為重慶等地進行城市設計的重要原則。

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Nick Tyler:

借助“數智之力”打造人性化城市

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國倫敦大學學院交通研究中心主任Nick Tyler表示,重慶應借助“數智之力”,打造人性化城市。

Nick Tyler表示,數智時代,人們每都會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萬級數據。人們的大腦能夠快速地就數據作出解讀,實現人類與城市、社會、環境的有效互動。

城市能不能像人腦一樣,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及時作出反饋?Nick Tyler認為,城市設計應該注入人性化的思考,為城市安裝一個有力的“大腦”,讓城市實現跟人與環境的溝通,在此過程中數據的分析、運用非常關鍵。隨著大數據智能化技術的進步,高效的數據處理系統完全可以充當“城市大腦”,深度廣泛探索城市與外界環境的互相作用。

Nick Tyler表示,“借助‘數智之力’,構建城市‘大腦’,將進一步豐富城市設計的含義,讓城市設計的規劃中更多體現人性化的因素,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李曉江:

著力提高城市建設的安全和韌性

“城市建設要‘居安思危’。”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李曉江指出,提高城市韌性,是每個城市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重慶如何提高城市建設中的安全和韌性?李曉江建議從三方面發力:

改變城市的發展方式,對城市的選址、擴展等進行充分論証。中國特大、超大城市的數量特別多,人口和建筑密度很高,中心城區的范圍非常大,一旦發生災害,關聯性影響、后果就會特別嚴重。

完善城市建設和管理,在城市的規劃編制過程中做足安全風險分析,加強應急避難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比如,在城中村和自建房等重點區域,一定要重視建筑的安全性和應急避難等場所的建設問題。

提高救災應急保障能力,特別是加強對供水,供電、通信、食物、基本生活品的保障。例如,要在城市洪水還沒有形成的時候及時應對,避免大面積的停電停訊的風險。

新加坡宜居城市中心原主席劉太格:

把城市當成一個“家族”來系統規劃

“把規劃設計做好,每座城市都能實現更好的發展。”新加坡宜居城市中心原主席、新加坡市區重建局原局長兼總規劃師劉太格表示。

在劉太格看來,一座城市要實現好的發展,首先政府要制定明智的政策,做好城市發展規劃,把城市的功能做好,然后再談城市的形象、歷史街區的改造、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作等。

重慶如何做好城市規劃?劉太格認為,首先不要把城市當成一個“人體”,而要把它當作一個“家族”來處理。城市是一個“家族”,最上面是城市,下面分成若干片區,再下面就是小區等。如果把“家族”的理念放在城市圖紙上,城市規劃就是一個系統性項目,而非拼湊的項目。

劉太格還認為,要做好城市規劃,應當尊重規劃的科學性和精確性。他表示,重慶有非常好的山水資源,可以用來打造親水岸線。打造親水岸線,既要適當做一些人工項目,也要最大限度保持自然狀態。如何實現兩者之間的平衡,就需要府做好科學規劃。

(本報記者廖雪梅黃光紅唐琴採寫)

(責編:秦潔、劉政寧)

 

來源:人民网-重慶日報網

http://cq.people.com.cn/BIG5/n2/2023/0610/c367668-40451862.html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